内容提要: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建构看,还是从清史研究的当代价值看,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清代历史、加强清史研究。当前,要科学研判清史研究状况,强化对清史研究的领导,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话语权,让清史研究切实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加强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历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清代历史,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话语权,让清史研究切实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
必须高度重视清代历史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如果没有建构起对清代历史的正确认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必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建构看,还是从清史研究的当代价值看,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清代历史、加强清史研究。
清代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一环。清代历史,以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计,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间长达268年。在268年的时间里,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最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系统总结的新阶段,《四库全书》的编纂客观上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等等。但也正是在清代,中国经历了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巨变。清代历史早已通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形式被中国人民所记取,有些则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影响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走向。
清代在治国理政方面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深入研究。明清易代后,清朝最高统治者在吸收和借鉴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迅速重新确立了以正统儒学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进而用以指导政权建设,不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统一、重建了社会秩序,而且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比较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良好局面。这个良好局面的形成,离不开清朝统治者建立的以内阁、南书房、军机处为核心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离不开其采取的以科举取士、严惩贪渎、养廉等为重要内容的选官治官体系,离不开其实施的以摊丁入亩为重点的税赋改革,更离不开其审时度势所实施的以改土归流、“因其教不易其俗”为方向的边疆、民族和宗教政策。与中国古代的其他封建王朝相比,清朝统治者的治国理政能力算是比较突出的。当然,在实施统治的过程中,特别是雍乾以后,清朝统治者出现诸多失误和错误,如政治上的僵化、文化上的专制、外交上的闭关锁国、重大决策上的失误等,这些都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带来了直接的恶果。清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可为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当代中国是由历史上的中国发展而来的。作为距离现今最近的中国封建王朝,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疆域。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些问题,有的是从清代发展、演化而来的,有的或多或少可以找到清代的影响因子。尤其是一些涉及边疆、民族和宗教的重大现实问题,甚至与清代有着直接联系。这也使得清史研究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有着密切关系。还要看到,近些年来,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舆情,也往往与清代历史直接相关,清史研究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如何看待清代历史特别是清代的边疆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就不仅仅是历史认识问题,而且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
科学研判清史研究状况
牢牢把握清史研究的话语权,首先必须科学研判清史研究状况。翻检改革开放40年来的清史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清史研究,其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清史研究日益繁荣并不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相关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以“过密化”“江南道路”“江南早期工业化”为代表的诸多经济史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了对清代历史的认识;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断拓宽,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边疆史全面复兴并深入发展;专业学术机构不断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专门从事清史研究的学术队伍不断壮大;清史研究成果多种多样,专业性学术论文、通论性清史著作、专题性学术专著、大型档案历史文献以及电子数据库等不一而足。以2016年为例,有学者粗略统计,在汉语出版物范围内,不计博硕士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清史研究相关论文也在3000篇以上,出版研究著作60余部。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必须一提的是,2002年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不少高质量研究成果,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
其次,毋庸讳言的是,清史研究初步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唯物史观虽然处于指导地位,但重实证、轻理论,重微观、轻宏观,重研究、轻应用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研究满足于对具体事件、人物和材料的考证,使清史研究陷入微观研究之中。一些学者缺乏理论兴趣和经世情怀,对强调宏观历史规律探讨的传统政治史、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关注不够,对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选题着力甚少,使清史研究未能很好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极少数学者对西方学术思潮缺乏应有的警惕,将国外历史虚无主义在清史研究领域的理论变种引入国内,有意无意地与以“超越中国的帝国模式”“内陆亚洲”等为核心概念的所谓西方清史学派进行“对话交流”,影响清史研究走向。正是因为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有关清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利于正确认识清代历史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党和人民的需要,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清史研究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强化对清史研究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历史研究特别是清史研究的引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清史学界要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规划、明确责任,牢牢把握清史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更多智慧,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借鉴和精神动力。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摆在清史研究的首位。清史学界要对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根本利益,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要加强理论创新,始终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清史研究体系作为不懈的学术追求。清史学界要在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炼、创造出符合清史研究长远发展需要和国家现实需要的原创性理论,为进一步深化清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三要注意统筹规划,始终把全国清史研究的课题编制以及成果宣传转化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来抓。要克服当前清史研究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闭门造车、自娱自乐问题,克服清史研究成果宣传的个体化、碎片化状态,让真正有高度、有水平、有情怀的优秀清史研究专家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加大清史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力度,让人们正确认识清代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在大众传播领域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