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这个词是如何被一步步丑化的?

愤青顾名思义是愤怒的青年,它本来是中性词,甚至早期是带一些褒义的词语。尤其是指一些对于社会现状不满,忧国忧民的年轻人的心态

最早的一批愤青出现在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问题的决议,敦促政府不可签约,要求惩处相关官员。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欧洲左翼思潮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青年走上街头反战,反资本剥削和颠覆传统体制的运动越演越烈。这时候的愤青就是一群对于现有经济和政治体制不满的年轻人。而到21世纪初叶,社会上出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很多激进的年轻人被这种情绪带动,出现了各种不理智的行为。总得来说愤青这个群体在目前的社会是不被体制认可的,慢慢的愤青这个词已经成为十足的负面词语,主流媒体更是顺水推舟,对于那些喜欢抱怨社会,甚至以各种方式指出社会问题的年轻人都会被划入愤青和无用的愤世嫉俗者行列,再狠一点就扣上无用的现代犬儒主义的帽子。

实际上一个封闭的社会里面主流媒体一直主导着话语权,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慢慢的一些年轻人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权利被阉割掉,只剩下依附体制的一种为主流的声音。主流媒体会把体制的声音用各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会精挑细选一些无论长相和气质都很出众,家庭出生也很优越的年轻人作为宣传典范,把他们作为新生一代的代表,当然这些依附体制的年轻人自然会对社会给予各种正面的评价。

主流媒体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包装得非常精美,看起来非常阳光,积极和正面,而那些喜欢抱怨喜欢指出社会问题的人被刻画成不努力,消极,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慢慢的很多人就有了一种奇怪的刻板印象,在这个社会上不如意的人是少数边缘人,大部分人都过得很好,生活幸福,没有什么压力,所谓的愤青就是主流媒体口里的这种典型的少数社会边缘人。整个社会对于愤青的态度也越来越负面,慢慢被丑化成一个失败者和被主流社会淘汰的代名词。大部分人也觉得抱怨社会是一种没有什么意义的行为,这样的社会表面上看起来也更加和谐稳定。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