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改革三十年:从“先富”到“巨富”
从1986年越南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越南通过了《外国投资法》,大量来自日本、新加坡的资金投向了胡志明、河内这样的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1990年,《越南私人企业法》获得通过,给私有制公司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越南社会随之进入了更为资本化的阶段。
越南政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各种新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让“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事实上,早期确实有一些越南人靠着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从日本进口家电,从邻国进口服装和日用产品来赚钱,很多人也因此发了财。这里面不乏一些胆大且精明的普通人。
但是,随着信息的开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前那种靠信息差优势赚钱的模式慢慢消失了。在越南,资本的优势,尤其是一些依附于官僚体制的资本,其优势慢慢体现出来。他们在房地产、矿业、石油能源等行业,获得了更为惊人的财富。
越南最近10年涌现了大量的亿万富豪。根据最新的统计,在越南财富超过3000万美元的富豪人数接近200人,而10年前这个数字不到100人,富豪人数的增长速度位居全世界第二。
越南的奢侈品市场更是异常火爆。受益于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成为富人,但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阶层固化问题尤为明显。
前几年疯狂的土地炒卖,导致像富国岛的土地价格在三年内飙升了10倍,岘港海边别墅的租金也由10年前的300美元一个月,涨到现在的接近3000美元。越南先富起来的少部分人,利用手里的资本优势炒卖房产,变得更有钱了;而新生代的越南年轻人,则明显感受到了这种通胀下财富转移带来的巨大压力。
「先富带后富」为何在越南成了一句空话?
首先,普通人的致富通道已经关闭。
在越南,先富起来的人,已经由以前混乱市场下的投机者,变为必须依附越南体制获取资源才能发财的人。对于普通越南人而言,财富的积累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成为富人的机会几乎没有可能。
越南的房地产政策,本身就是鼓励有钱人来投资土地和利用房产升值赚钱。他们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土地和房价、房租的上涨所带来的通胀,会形成对于普通越南人的剥削和财富转移。因为普通越南人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额外的资产来对抗通胀。
在一个高通胀社会,普通人应对通胀的手段极为有限。10年前,越南的年存款利率在20%左右,目前则在7%左右。普通人只能去金店买黄金或者兑换美元,来应对越南盾贬值带来的临时损失。
但是,过去10年,大城市的普通房租翻了4倍以上。而2010年,像胡志明市这样的大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也仅为200万越南盾一个月。普通人依然无法逃脱被“收割”的命运。
由于越南的产业依然位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无法真正创造出能出口海外的高利润产品,很多都是为国外代工组装。也就是说,越南很多先富起来的人,其财富积累依然是建立在廉价的越南劳动力之上。
其次,特权阶层垄断资源,无意分享。
越南政府本来就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一些越南人利用手里的权力和资本一起变现,赚普通越南人的钱。这本质上是一种利用特权抢夺普通人财富的过程。
所谓的“先富带动后富”,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笨拙的、掩饰贫富差距的说法。
对于越南先富的人而言,资本、官僚背景这些在越南最重要的资源,是要牢牢抓在手里的。他们迷恋财富,非常享受积累财富的过程,而对于这种积累方式是否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他们并不在意。
普通越南人则基本上没有共同富裕的机会,也不可能从越南富人嘴里分得一杯羹。他们能努力不实现阶层下滑,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