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鼠人文学

  • 越南社会变得更好了吗?

    过去十年,越南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方方面面。无论是大量富人、中产的涌现,还是基建交通的大幅改善,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农村和小城市人口涌向胡志明这样的大城市。许多人会因大城市黑帮暴力问题的改善,而产生一种社会在进步的错觉。

    从黑帮到权贵:浮于表面的洗白

    三年前我路过岘港市中心一家装修不错的酒店,其一楼竟是家黄金店铺。我当时非常好奇,这种酒店风格极为少见,况且黄金店铺的投资额已与酒店不相上下。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家酒店和金店的老板以前是混黑道的,赚了不少钱后,现在把大量资金洗白,开始做起正经生意。

    过去几年,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无论是从河内来的小官僚还是富商,都在岘港这样的旅游地产上投入了巨资。至于这些钱从何而来,则不得而知。

    从暴力到合规:腐败的进化

    十年前的越南是个野蛮的社会,腐败公开化,黑社会暴力频发。但随着大城市化,尤其是资本化的推进,很多腐败被“合理化”了。

    以大量城市基建工程为例,岘港的市政府大楼花了近一亿美元,比原有预算翻了差不多一倍。承接这项工程的承包商,大部分都和岘港市领导有关系,是既得利益集团。体制内的官员通过这种看起来合理的招标,来实现权力寻租。也就是说,在越南大城市,过去那种靠暴力和公开贿赂获得资源的方式已经落伍了,目前的腐败都是合理化的,通过合法合规的程序进行利益输送。

    越南电力集团(EVN)的一些官员,利用朋友或曾经下属开设的公司来获取各种公共项目,将纳税人的钱和财政收入,慢慢转移到自己口袋里。这些操作都非常隐蔽,根本不需要打打杀杀,也不需要提着大笔现金去疏通关系。

    两个越南:城市与农村的平行世界

    越南的大城市化吸干了小城市的财富和人才,而那些小地方并没有得到多少经济发展的好处。许多偏远小县城依然是传统的社会文化。

    在越南农村,当地的村支书就是“土皇帝”,很多人可以连任二十多年,比国家领导人的任期还久。他们垄断了当地的资源和权力,这些农村的权力家族把过去十年违法所得的财富洗白,很多都成立了家族企业,完成了从权力垄断到资本垄断的过渡。

    可以说,越南的农村和大城市完全是两个世界。大城市随着发展,腐败走向了制度化、合理化;而农村依然是传统的、以村支书为权力核心的社会,严重的权力腐败依旧。

    结语: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

    如果你走过胡志明市中心第一郡的繁华商场,你会产生错觉,以为越南社会变得更好了,腐败和犯罪明显减少了。

    但现实是,腐败并未因经济发展而改变。由于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腐败只是由过去的公开化变得更隐蔽、更合理化了。农村的权力和资源垄断依然没有任何改观。

    越南社会,仅仅是看起来变好了而已。

  • 在越南,你不能大胆的批评,但可以放心的小便

    我数年前从一位越南朋友口里听到一个真实的笑话。她说,曾有位美国朋友在谈及两国差异时表示,在美国,人们可以在街头自由放松地接吻,这在越南很少见;但在越南,人们却可以旁若无人地当众小便。

    我当时听了哈哈大笑,但仔细一想,越南社会与欧美社会在自由度上,的确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差异。

    在越南,言论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体制的负面评价,会被严厉禁止,甚至可能招来牢狱之灾。虽然表面上普通人可以浏览国外网站,但这仅仅是因为政府尚未能建立起如某些国家一样强大的网络审查系统,只能依赖人工监察,而其处罚力度也堪称全球最严厉之一。

    然而,在越南也存在另一种自由的言论氛围: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使用在欧美国家几乎不敢提及的种族歧视词语。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外放音乐、言行粗鲁直接,也被许多人当作一种自由和洒脱。

    性别与地域歧视在越南十分常见,甚至被一些公司公开化。例如,有公司会公开声明不喜欢招募来自北越某些地区(如清化)的工人,认为他们喜欢说谎、爱占小便宜。许多员工在求职时,会被迫提交极为隐私的个人信息(如婚恋状况),甚至一旦有女员工怀孕,就会被以各种理由变相裁掉。

    这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在越南已司空见惯。而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指的是拥有话语权的官僚和资本方,可以肆意践踏普通民众权益的现象。

    在越南,存在两种与欧美社会截然不同的自由:

    其一,对普通人而言,他们没有批评体制的自由,却被社会默许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随意使用不堪的言语相互攻击、发泄情绪。社会对普通人的行为准则相当松散:你可以自由地在街上抽烟喝酒、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只要不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便无人问津。

    其二,掌握权力的体制官僚和资本家,则享有在其他社会中少见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意调动和使用资源,几乎不受法律监管,也无需顾及普通人的感受,即便侵犯了民众权益也无所谓。

  • 越南反腐反了个寂寞

    数年前阮富仲开始严厉反腐,先后抓捕了越南内部几名高官,但此后基本上雷声大,雨点小。越南国内的腐败依然和往常一样。

    欺软怕硬的制度性腐败

    例如,最近邻国又开始抱怨越南海关向其公民收取所谓小费,而实际上是敲诈。当然,这种虚弱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根本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

    越南海关的事情,无论是海关内部官员还是阮富仲都心知肚明,他们为什么依然敢继续这么明目张胆地做了十几二十年呢?

    原因有二:

    其一,这些钱都需要上交给领导,作为海关的收入来源,这种腐败已经制度化,从上到下都默认了。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越南海关为什么只敢向某些邻国要钱,而不敢向欧美日韩索要小费呢?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他们很清楚,一些驻越南领事馆很软弱,并不敢有什么实际的动作。

    除了越南海关,越南警察依然和往常一样。像美奈这样外国人特别喜欢去的旅游胜地,往往会有很多人沦为当地警察嘴里的肥羊。一旦被当地警察查到是租的摩托车,又没有越南驾照(实际上几乎所有短期国外游客都不可能有越南本地驾照),就会被罚款,而罚款收入也都会进入私人腰包。

    权力寻租与财富转移的新花样

    以上种种说明,在越南体制本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反腐仅仅是个噱头,是说给普通越南人听的。

    最近几年随着越南资本化的不断深入,很多体制内的人利用手里的权力寻租,但是和以往不一样,这些人都会非常巧妙地利用股市、金融和房地产来实现非常隐蔽的财富转移。尤其是很多越南三四线小城市的官员,只要做得不是很嚣张,基本上都不会有人去管。

    越来越多的资源集中到体制内,体制内的人利用手里的权力将一些腐败合理化,如利用各种基建和城市化,尤其是一些重复浪费的基建——城市的街道修了又挖、挖了重修,修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耗费巨大的面子工程。这些工程背后,实际上就是把财政收入慢慢转移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工程承包商手里。

    宣传泡沫终将破裂

    越南最近几年利用体制内的媒体,不断向越南普通人灌输一种成功反腐的印象,让越南人觉得社会在进步。但这只是一种错觉。

    如果一个社会的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它身上的各种问题也就无法彻底解决。

    越南社会目前基本上依然是用媒体来渲染出一种经济增长的假象和政府清廉的谎言。但是随着实际就业率下降、疫情后很多公司倒闭造成的经济紧缩,最后让这种宣传变得越来越无力。

    越南的反腐,轰轰烈烈搞了半天,最后反了一个寂寞。

  • 越南制造:稳定运行在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剥削机器

    越南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这里所说的制造业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中低端组装工厂,像英特尔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三星电子工厂,还有数不清的大小服装厂。

    越南制造最大的优势是人力成本很低,很多工厂工人基本工资不到1500元一个月,加上欧美关税优势,让大量工厂的利润率可以由以前几个百分点瞬间增加到10个百分点以上。但是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资本是无法满足的,一旦有机会赚更多钱,他们从来不会放过。

    在越南,每年高考生人数达到100万人,但是大学录取比例越来越低,只有30%左右。而且很多农村和小城市的学生从初中就会选择去读一些专科职业学校。在越南最大的优势是,这里有用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有接近3000万年轻劳动力人口在16-35岁的年纪。很多位于胡志明的大量职业学校每年把年轻人送到距离市区仅仅只有几十公里外的平阳工业园区,那里有很多的电子厂和服装厂。

    原始的劳动力买卖

    在胡志明存在两种劳动力中介服务,一种是针对成年人的劳务派遣,他们靠剥削工人的小时工资来赚钱,比如越南工厂给中介是一个小时15块人民币钱,但是他给越南工人的价格是10块钱一个小时。还有一种更狠的是这些胡志明市的大小中专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强迫学生去工厂实习,如果不实习就拿不到毕业证。工厂给实习学生一个小时只有7,8块钱的工资,校方再拿5块钱相当于学校和工厂一起来靠剥削学生来赚钱。

    这种靠原始的买卖劳动力赚钱的形式已经在越南持续很多年了。

    稳定的官僚资本社会

    越南政府对此非常清楚,但是并不会去改变和实际干预。本质原因是越南社会依然是一个官僚资本社会,教育机构也是官僚组织,学生位于权力最底层是被压榨的对象。官僚资本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体制内的精英只对自己和比自己高的阶层感兴趣,他们对他们的领导负责,对于普通阶层人的生活困境是无感的。

    位于体制外的底层人面临的是残忍的资本剥削社会。只要资本和官僚机构不要做得太过分,按照越南人如此顺从的性格来看,越南社会依然非常稳定,体制精英也不会在意。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物价,房价飙升的情况下越南普通人依然可以忍受巨大的生活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整个越南社会得以如此稳定运行数十年。

    越南体制精英和资本一样并没有所谓的道德观念,除非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时候,他们才会着手去改善部分底层人的生活,当然目前看起来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步。

  • 从小粉红到恨国党:越南经济增长下的青年悲歌

    虚弱的民族主义

    7年前越南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阮晋勇利用和外国的海域争端不断渲染激进的爱国情绪,这让他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尤其是那时候的越南年轻人很多都变成了非常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让大量的小城市和农村年轻人涌入像胡志明市这样的大城市。大量外资工厂在胡志明,河内,海防这样的城市附近的工业园落户,整个越南经济一片欣欣向荣,越南制造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服装,鞋业,三星手机组装等等彻底取代了邻国。

    越南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提升了越南人的民族自信心,如果说数年前的狂热爱国是虚弱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疲弱不堪的经济基础上,仅仅是为了转移越南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的话,之后5年越南经济发展的确让很多越南年轻人感受到了自己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基建和大型交通工程,河内的两条轻轨已经开始测试通车,疫情前我在越南大小城市看到的标准的高速公路和桥梁就像一夜间冒出来的一样,这种巨大的改变着实让我有点惊讶。

    增长的代价

    但是越南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以剥削廉价劳动力为主的制造业带动出口和旅游业。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炒房,炒土地热潮再次兴起。胡志明的城市铁路还没有完工,但是周边的公寓楼价格已经涨了数倍了,一些公寓楼价格最高峰竟然接近1万美元每平米的天价!公寓楼的房租也比数年前翻了两倍。

    疫情前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在胡志明开Grab摩的的司机,他看起来差不多40岁的样子,但是实际年纪只有30岁出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胡志明,尽管他会不错的英文,但是依然选择摩的这份「高薪」职业,每个月他可以挣差不多4000元人民币,但是光房租和电费就要花去差不多2000元人民币,他们一家人租的已经是很便宜的远离市中心的房子了。

    更多的胡志明年轻人除了拼命工作外,不得不在晚上送外卖开摩的兼职挣钱。因为很多人担负着高额的房租或者房贷。越南的经济发展表面上让普通人的工资比10年前翻了一倍,但是物价尤其是房价和房租却翻了接近4倍,本质上依然是财富转移,让普通底层越南年轻人卖命工作来支撑起越南富人的财富。我曾经在富美新附近的家庭旅馆呆了几天,别墅主人把房子改装成了6间客房以公寓或者旅馆的方式租出去,每个月轻松收入上万元人民币,这使得他可以在胡志明轻松过上人上人生活。

    从爱国到恨国

    疯狂的财富转移使得越南大城市的中产和有钱人变得更有钱,普通越南年轻人则成为新时代的贫民阶层。疫情后的越南失业率再度攀升,越南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走出社会的00后和95后年轻人很快意识到如果自己无法进入体制,面临的就是残酷的原始资本社会。

    以前那种虚弱的爱国情怀和热血的民族主义荡然无存。因为这时候对于他们而言是孤立无援的残忍现实生活,越南政府并不会去帮他们解决生活困境。很多越南年轻人很快由之前自以为无比忠诚的爱国者变成愤世嫉俗的恨国一族。

  • 越南电价改革:普通人的账单与官僚的回扣

    最近,越南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电价市场化改革,官方解释是越南电力将逐步恢复其商品属性。其中,阶梯式电价已让许多普通越南人的生活压力重重。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越南中部,每年从4月到10月基本离不开空调。过去几年,当地最高气温曾达到40度以上。我有一次白天10点出门,气温就已经38度,若没有空调,用不了半小时全身便会被汗水浸透。更不用提常年温度在30度以上的南方大都市胡志明市。

    越南普通居民的初始电价约为人民币0.5元一度,随着用电量上升,价格也逐步上调。如果你是租房,价格会贵上近一倍,尤其在许多商业公寓里。


    我曾在胡志明市一个30平米的小公寓住了一个月。因为我有鼻炎受不了冷气,空调温度都设置在27度以上,即便如此,一个月电费也需要300元人民币左右。

    更夸张的是,一次我住在岘港一个约50平米的公寓里,因为面积较大且朝阳,气温实在太热,我必须日夜都开着低温冷气,结果一个月竟花费了近900元的电费!这对于当时月收入不到1200元的大部分岘港本地人而言,是极为昂贵的。

    发展背后的腐败

    近几年,得益于经济发展,越南的电力设施确实有了不小的提升。回想七八年前,在用电高峰的六七月份,岘港市区几乎每周都要停电,而且每次都是成片的街区漆黑一片。后来,通过不断引入外资,尤其是东亚邻国在越南修建了大量发电厂,情况才有所改善。

    然而,越南电力也是最腐败的部门之一。

    首先,项目招标就腐败重重。许多外资都需要贿赂当地越南官员,导致一个火力发电厂项目的预算和最终花费常常天差地别。这实际上就是电力部门官员利用权力寻租,不断提高项目造价来吃回扣,本质上是把部分越南纳税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同时,一些人还利用电力公司股份化的机会,向其下属企业输送利益,侵蚀越南政府的资产。

    以上种种,对于越南人而言早已见怪不怪。

    「双轨制」越南

    这背后反映出越南一个很明显的体制问题:

    一方面,对于体制外的普通人,越南社会越来越倾向于彻底的自由资本化。无论是土地、交通、电力、水,还是汽油能源,都成了商品,一切按照国际市场原则操作。越南电力部门把赚钱和提高利润放在首位,同时每年又给外资工厂大量电力补贴——而这些利润和补贴的钱,最终都必须从普通越南人身上榨取。那些住在胡志明市阴暗狭小出租屋里的打工人,是最大的被收割群体。

    而另一方面,越南体制内部依然是官僚权力至上。他们利用资源和权力的垄断优势,享受各种特权和保护。他们一边利用体制外的资本市场来合理化其资源垄断,不断从普通人身上获取收益;一边又利用权力寻租,把钱装进个人口袋。

    这正是我之前不断提到的:越南社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官僚资本主义社会。

  • 少壮不努力

    少壮不努力,一生在内地。

    年少不拼搏,毒死在中国。

    英语学不牢,世代在天朝。

    学习不刻苦,永远在大陆

    在大陆,喝三鹿。

    七十年后没房住,世世代代穷忙碌。

  • 越南特色爱国: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越南目前有超过5百万的党员,对于越南年轻人而言,入党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信仰态度,更多的是为自己未来能在体制内就业铺好路。

    以我在越南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很多在媒体面前,无论台前幕后都口口声声为了越南民族鞠躬尽瘁的人,很多都悄悄把自己子女和财富转移到国外。

    爱国生意

    我记得2014年恰逢越南和邻国发生海域争端,国内的爱国主义情绪极度高涨。有一次我去岘港的Big C超市买东西,以往在收银台顶部屏幕都会播放各种商品广告和打折促销的信息,但是这次不同,这次是一则号召全市人民捐款的广告。

    而且广告写得很露骨,大意是你捐赠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我们买到更多的子弹去保卫我们祖国的领土。

    我当时认为这种事情应该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吧,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胡志明的白领,都有大量的人捐款,我的越南朋友告诉我,她认识的一位胡志明同事竟捐了一个月工资。

    事后这些捐款到底有多少钱,捐款流向也不得而知,也没有人敢去询问。越南大部分普通人也没有过多去怀疑,这事就慢慢被遗忘了。

    不过,岘港市倒是花了一笔远超最初预算的钱建立一个黄沙博物馆。这里也成为大部分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而修建爱国博物馆的承建方和利益相关的越南官员则获利颇丰。

    经济冷暖与爱国涨退

    在越南存在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往往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想通过入党、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体制当老师和公务员。而经济很好的时候,这种情况会很少,这时反而是越南富人变现移民人数最多的时候。

    每一年越南党庆的日子里,都会有很多有名的歌唱家、导演齐聚一堂,耗费大量纳税人的钱搞一场越南爱国主义的宣传舞会。但是如果你仔细调查他们的背景,很多人都早已移民或者有欧美绿卡。

    心照不宣的忠诚表演

    我之前就提到过,越南社会本质是一个官僚资本社会,绝大部分人——尤其是体制内精英和富人——根本没有所谓忠诚的政治信仰,他们骨子里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首要考虑。

    越南从上到下都一直不断制造出一种爱国至上的氛围,尽管很多体制内的精英都不相信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为了社会稳定和统一社会情绪,依然继续配合领导演下去。

  • 越南的文化自卑,是如何从上而下塑造的

    无论是越南普遍存在的超国民待遇,还是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崇洋媚外现象,这背后都透露出了越南人骨子里的文化自卑心理。

    一个民族的经济落后,往往文化发展也会受到极大限制。加上越南社会体制的严格束缚,无法拥有足够自由的文化创作空间,这让越南文化的发展停滞问题雪上加霜。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好的文化产品之上,尤其是当这些文化产品被其他国家的人自愿接受时。无论你的军事有多强大,如果没有输出好的文化产品,也无法提升本民族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

    越南目前的问题就在于,经济、文化相较于欧美全面落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最强的,往往不在越南普通人,而是在越南体制内的精英。他们对于国外的各种教育排名标准、各种文化标准的崇拜,让体制内的人宁愿花大笔的钱去补贴各个国家来越南的留学生。留学门槛极低,甚至都不需要学会越南语,基本上就是拿着钱跪着求欧美人来越南大学留学。而越南体制内部对于自己人做的大学排名是不信任的,认为是不权威的。更关键的是,越南大学本应是静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地方,但是体制内精英的不自信,让越南大学的教育变得更加功利和官僚化。

    除了教育外,越南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也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长期受欧美强势文化输出的影响,电影里的欧美人的外貌、身高、性格形象被深深固化在越南人心里。越南电影并不缺乏非常优秀的创作者,但是官僚体制下的文化产品,要么被阉割成了主流文化,要么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牺牲品。

    再者,越南体制是典型的官僚体制社会,各种社会行为和民族性格其实都是通过体制内的主流媒体来塑造的。大部分越南人并不具备独立于体制文化的思维方式,因为在长期的集体主义影响下,个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和抽象的体制绑定在一起。具体而言,就是主流媒体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普通人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体制内的不自信会从上到下传导,越南政府对于外国人的态度也就会深深影响普通越南人对于外国人的态度。

    越南文化产品无法输出代表本民族的个人形象,政府的崇洋媚外则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自卑感。只有从越南体制上做出改变,给予普通人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越南才能创造出真正让大部分人认可的好的文化产品,才能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

  • 粉蛆的语言贫乏:除了「屁股」和「私货」还会说什么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屁股歪了和夹带私货,变成了粉蛆们刻在DNA里面的短语。

    众所周知,粉蛆们一般很难跟其他群体的人就事论事。他们通常会先把对方那些不合他们看法的意见,定义为夹带私货,然后再指责对方屁股歪了,最后就开始疯狂的给对方扣各种帽子。


    不过我比较好奇,粉蛆到底是如何界定对方屁股歪了呢。

    这些蛆说对方屁股歪了,难道在对方的眼里,他们的屁股就正了吗?而且这些粉蛆到底是有多信心满满,居然就觉得自己的屁股无比正。


    像夹带私货这种指责方式那就更可笑了,这年头搞点创作的,谁还没点自己的观点啊。

    按照粉蛆的逻辑,像什么借物喻人、借物喻志、甚至稍微沾点讽刺性质的文艺创作,只要是不合他们的观点,那通通都可以被打成夹带私货。

    当然了,粉蛆们这种口径统一的攻击别人的行为,我是完完全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能成为粉蛆的人,文化水平肯定是很有限的。通常语言上的匮乏,所映射出的就是文化上的贫乏。

    粉蛆们但凡能多看几本书,也不至于就那几句话翻来覆去的用。不过那些彻底沦为粉蛆的人,估计也很难有进步的空间了,内几个粉蛆头子的文化上限就低的离谱,而下面的那些小粉蛆,我想应该很难超越自己的头目吧。

  • GDP奔向发达国家,工资原地踏步

    国内很多小县城人的收入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涨了,大部分体制外普通人的月收入在2000至3500元之间。

    最近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外地打工10多年的小哥发布的视频。他透露,目前深圳工厂工人的收入,以最具代表性的电子厂为例,即便算上加班费,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也只有4500元。

    而这种工资水平,基本上与5年前相差无几。

    停滞的最低工资

    回看数据,2015年,深圳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030元/月,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8.5元/小时。

    到了2021年,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2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则为20.3元。

    也就是说,6年的时光,深圳最低工资仅仅涨了170元,每小时工资涨了不到2块钱。而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物价,特别是房价和房租,已经翻了数倍。

    诡异的数据对比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深圳人均GDP已接近3万美元,远超发达国家人均2万美元的标准。但是,深圳的最低工资,仅仅比越南最发达城市胡志明市的最低工资(约1300元每月)多900元。

    这看起来确实很让人匪夷所思。

    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一种非常明显的分化状态。上百个三四线小城市、上千个小县城,加上收入更低的农村,这些地区占据了全国接近70%的人口,其经济实质上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状态。

    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基本有部分达到一万美元以上,但因为过去10年的大城市化,大部分人才和资本都聚集到了30个主要的大城市。深圳,就是这些大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代表。

    谁拿走了发展的红利?

    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大城市的发展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财富分配方式。房地产将大部分普通人家庭的财富,集中到了少数富人手里,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与此同时,制造业依然没有实现升级,消费和服务业也无法随之升级。我们的现状,依然是给欧美人打工,而且很多低端制造业正在搬到越南。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人均GDP看起来在不断上涨,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工资并没有增长,反而是物价和房价不断上升。这样的GDP增长,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这就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三四年后,国内人均GDP超过12500美元,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国内小城市和县城大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在3000元水平,和越南城市人口的收入相差无几。

  • 越南为何如此担心境外势力

    大概是在七年前,阮晋勇执掌越南政府,越南经济依然无法摆脱08年经济危机后的高通胀高失业率的局面。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最为常见的就是我在岘港看到大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坐在街边的咖啡店打发时光。越南社会内部暗流涌动。

    这时候越南主流媒体利用一些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丑化某些邻国,特别是来自这些国家的人在越南的各种负面新闻经常出现在显眼的版面。对于来自这些国家的商品和食物也是各种歪曲和抹黑。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越南媒体炒作来自某国的游客很可能是间谍的传闻,我当时查了下,这些来芽庄旅游的某国游客数量超过100万。如何甄别谁是间谍倒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没有其合理逻辑的。

    矛盾转移的内在逻辑

    越南始终是一个官僚社会,体制精英对于所谓的社会稳定是极为重视的,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是否可以延续他们上层人的生活。

    他们利用主流媒体不断强化所谓境外势力的威胁,他们会塑造一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来胁迫更多人依附体制。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越南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崇拜权力的国家,大部分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这时候以境外势力为借口来转移真正的内在经济和社会矛盾,暂时缓解越南普通人的恐慌情绪。

    过时的缓兵之计

    但是这种方法仅仅是缓兵之计,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阮晋勇在2016年下台,新一届越南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上,以前那种明显很情绪化的报道越来越少。虽然越南政府依然对于某些国家抱有敌意,但是和7年前相比已经好了很多。

    这种所谓利用民族主义和一些狭隘的民粹来输出社会矛盾的做法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这种舆论战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越南人自己,对于真正的境外势力并不会造成实际性的冲击。有时候过度地纵容民族主义,反而会让越南政府自身被波及,就像之前一些越南社会的爱国游行出现反对越南政府的行为。

  • 越南社会的超国民待遇和逆向民族主义

    我之前的有提到在越南有很多超国民待遇的现象出现,比如在疫情期间不惜花费重金抢救外国人,而本国人则没有这么幸运。很多越南人对于欧美文化如语言文化,影视文化,服饰文化的崇拜让他们慢慢开始对越南文化自我矮化,让越南人在外国人面前感觉低人一等。

    很多人对于越南的超国民待遇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给一些外国留学生特殊待遇是为了提高本大学排名,但是这种超国民的待遇背后的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实际上越南是一个官僚社会,教育部门也是一个十足的官僚机构。对于这些体制内的精英而言,他们掌握着各种资源和权力,他们来决定给外国人超过越南人的资源和特权。

    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民族主义。

    逆向民族主义本质是刻意贬低自我民族而抬高其他民族,它会有明显的参照标准。针砭时弊,讨论社会负面问题尤其是和普通人相关的话题才是正常的爱国主义。越南的逆向民族主义者根本不屑于和你讨论这些具体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本民族尤其是越南社会的普通阶层,和相较于自己所属的精英阶层和某些高端民族是低劣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因为这些本民族的精英阶层对于普通人生活根本不关切,他们对于普通人是俯视的,而他们对于其他一些民族是仰视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超国民待遇,野鸡大学毕业的白人外教每天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轻松月入1000美元,甚至连一些本国语言就不是英文的欧洲人如西班牙,法国白人也可以在胡志明市混吃混喝。但是大部分胡志明普通白领疯狂加班兼职累死累活都很难拿到1000美元的月收入。因为越南社会的一些人,特别是很多越南体制官员和精英,对于欧美白人以及他们设定的一些文化标准从骨子里是崇拜有加的。

    很多越南大学对于外籍学生的各种超过越南学生的优惠待遇也是典型的逆向民族主义。真正的逆向民族主义是典型的自我歧视,具体而言是他们歧视本民族的普通阶层,认为这些人无法和他们的精英阶层以及优越的外国人相提并论。

  • 海归博士沦为凶手折射高校官僚精英的社达思维

    最近复旦大学割喉事件一度引起社会强烈反应,根据凶手的陈述,他受到了学院领导的打压。也有很多知情人道出这背后可能的实情:作为大学引进人才的青年教师,六年后,院方觉得他没有完成科研任务考核,没有达标而被解聘。这成为凶手伤人的最大动机。

    这次事件过了几天,就有很多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陈德旺教授的看法引起了很多人争论。这位教授称,非升即走是文化,体现合同契约、愿赌服输。

    官僚化的象牙塔与「局外人」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一个官僚体制社会里,任何一个体制内的组织都会被官僚化,即便像大学这样本该成为学术象牙塔的地方也未能幸免。

    一旦官僚化后,学院的领导层就成为权力的中心,他们决定着学校底层年轻老师的命运。官僚社会里,体制内和体制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体制内基本上不用担心丢工作,而体制精英拥有各种特权和福利,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权力保护起来的上层社会。

    而体制外的普通人就像这位没有编制的年轻老师,尽管他曾经在学术上成绩斐然,依然无法适应体制精英给他设定的游戏规则。他无法进入编制就意味着失去保护屏障,虽然已经接近40岁,在大城市依然得面临被淘汰的残酷命运。而且他并不是特例,之前就有一些学校的老师突然面临修改聘任合同被辞退的事情。

    撕下虚伪的遮羞布

    这位教授提出淘汰论的观点,是典型体制内精英拥有的社达思维。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崇尚优胜劣汰,而且优劣的标准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既然社会的顶层都是由这样一群人来主导,我觉得全社会都不必隐晦,完全可以把所谓虚伪的道德观和各种遮羞布全部扯下来。也别提什么努力奋斗,提倡为国家利益牺牲自我的精神,不要提为了祖国的未来发展不要躺平之类的废话。就是简单的契约合同,就是简单的个人利益关系。

    比起目前社会遮遮掩掩的社达,还不如把所有关系都简化成个人和公司的合同契约。无论你是国有单位还是私人企业,无论你干的是什么多崇高的事业,还是底层服务员,大家把工资、钱、加班工资、工作时间摆明了。我干不了就走,要么老板炒我鱿鱼,要么我炒老板鱿鱼。

    全社会都要抛弃掉那种老掉牙的主流媒体宣传的各种主义、各种奉献。如果你要社达,那就个人利益主义至上。

  • 越南体制外的普通人成为新时代的贱民

    数年前,我在胡志明市的一个社保局,看到许多越南老人在领取养老金。一位体制内的小官员,每月可以拿到两千多元人民币的养老金,远超当地白领的收入;而普通的胡志明市老人,则只能拿到五十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约150元),不及他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越南社会在退休养老上,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巨大差异。

    在越南这样传统的官僚体制下,大部分社会资源都被体制所掌控。随着所谓“国家资本”的兴起,这种资源更进一步向体制内集中。整个越南社会以官僚权力为尊,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因此,这个社会无法简单地用富人、中产和底层来划分,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序列:体制内的官僚位于社会顶层,其次才是体制外的富人。甚至体制内的底层人员,也要远远好过体制外的中产。这个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便是体制外的普通人。

    体制内和体制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体制内的人似乎永远拥有一道强大的保护屏障。无论是在胡志明还是河内,我所看到的警察、海关和公务员,表面工资待遇虽低,但他们享有大量的补贴和福利。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城市大力推行城市化,通过土地财政赚了不少钱,其中一部分便以福利形式分摊到了公务员身上。他们是安全感最强的一群人。

    相比之下,体制外的人则面临着野蛮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时代。尤其是刚毕业的越南年轻人,不仅要面对高失业率,高涨的房价和房租更让许多人倍感绝望。体制外的普通年轻人是越南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资源可以依靠,也没有体制给予任何保护,只能独自面对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所谓的媒体人、画家和知识精英,都要拼命依附体制、为体制说话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安全与保护。

    随着越南经济发展放缓,资源与债务的分配不平衡将进一步恶化。这种体制内外的巨大鸿沟,只会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些体制外的普通越南人,已经沦为精英眼里的底层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