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B面:内卷

关于「内卷」的话题,近几年在中国非常流行,但在越南却很少被提及。这两个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通过对比两者的社会文化,反而更能看清我们目前困境的本质。

网上关于内卷的定义五花八门,很多都非常抽象。我对当代中国内卷的定义就是:不断贬低自己的价值和剥削自我,来获取在有限资源分配中的竞争力。

事实上,10年前几乎没有人提及类似的概念,关于内卷的讨论是在最近5年才变得越来越多。

黄金时代的终结

我仔细对比了中国经济前15年的GDP增长、工资增长和房价物价增长数据,发现从2006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是普通国人感受工资增长、就业增长、经济繁荣最强烈的时期。

虽然那时的毕业生依然会有一些就业压力,但往往工作几年后,工资会翻倍增长,甚至超过房价的涨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那段时间买得起房的原因。

但是,从2015年开始,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物价特别是房价却没有因此下降,仍在持续上升。

这种变化背后,本质上是中国的发展模式从2016年开始就出现了瓶颈。以出口为导向的模式来维持高增长和就业率,已经难以为继。以前是国外的大公司吃肉,中国的出口工厂和外贸企业喝汤;现在则是连汤都喝不了几口了。

欧美经济发展的问题,靠08年印钞票把股市拉起来,维持了持续几年的表面繁荣。但欧美的实际需求和普通人的消费水平并没有多大改善,简而言之就是股市繁荣,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普通人依然过着紧日子。

被内卷“绞杀”的核心:90后城市白领

中国的90后,还没有尝到多少经济奇迹的甜头,就被残酷的就业市场彻底击垮。在中国,内卷最严重的群体,就是90后白领,特别是在大城市里。

与此相对,蓝领工人群体没有明显所谓的内卷现象,家政保姆市场也不会给你太大的议价权。大部分严重的内卷,都存在于大城市的白领人群中。

早年间的大城市发展,吸引了无数淘金者和大学毕业生。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迁入人口飙升,而实际的普通白领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实际增长。最近几年来,大学学历不断贬值,普通本科已经被人唾弃,很多公司招人基本上都会从985毕业生看起,研究生的就业工资也基本上好几年没有增长。

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靠996加班、降低入职工资来换取一份勉强糊口的饭碗。甚至很多人为了抢一个稳定的教师或公务员岗位,不惜拼得你死我活。这就是中国内卷的现状。

幻觉破灭

大城市的疯狂扩张和大学的不断扩招,使得大量年轻人产生了一种“人人都能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生活”的幻觉。而实际上,一出校门才发现,自己不过是“蚁族”、“鼠族”的一员。

很多人被成功学洗脑,长期以来对于“幸存者偏差”的概念毫无了解,他们以为自己只要努力工作、加班奋斗,就会成为少数的幸运儿,过上好日子。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自己依然一无所获。

这次疫情,更是给脆弱的出口经济以致命一击。

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大量的中产消费并没有被培养起来。要知道在80年代,一位英国普通白领,用两年的平均工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普通房产;而目前中国大城市的普通白领,则需要至少20年。一个真正有消费力的白领阶层并没有产生,消费没有升级,反而有降级的风险。

城市白领的就业岗位没有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却不断飙升。从最近扩招研究生的规模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城市不断发展房地产,国内消费市场的蛋糕没有做大,反而变得越来越小。高企的房价和房租,将大部分人的收入掏空。而大部分人又没有其他特别的才能,大城市更不会突然新增大量职位。

唯一的出路,只剩下贬低自我的价值和剥削自己,通过疯狂加班来维持自己的竞争力。这就是中国式内卷的现状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