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后,如果控制得当,社会甚至会比以前更稳定。
以房价为例。在北京或上海,一套市中心的老房子,只需简单改装成合租房或小公寓,房东每个月就能稳稳地收租数万人民币。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年轻人的月收入中位数可能仅在七八千元。这些房东可以轻松地过上「食利者」的生活。
你或许会以为,那些被称为「蚁族」、「沪漂」或「北漂」的年轻人们会因此感到愤怒吗?
现实中,大规模的普遍性愤怒并不明显。他们反而会更加拼命地加班工作,或者投身于各种「搞钱」的副业中。因为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生活资料,甚至于情感,都可能被物化和量化。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合理化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尽管存在调控政策,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持有房产的人依然享受了巨大的资产增值。房东在租赁市场中也长期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被默认为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结果。
慢慢地,许多以前被认为是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开始以一种「现实」或「理性」的面貌,出现在公开的讨论中。
例如:
- 市中心的好房子,就是为「精英」和有钱人准备的。
- 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你只能选择去配套设施差、通勤时间长的远郊。
- 一线大城市的房价,根本不是为你这种普通人准备的,你必须「认清自己的定位」。
- 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提升自己」,才有可能买得上更好的房子。
当然,宣扬这些观点的人,往往自己就是多套房产的持有者,或者是很早就「上车」、享受了时代红利的人。
向上爬的渴望与「愿赌服输」的稳定
当一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将贫富差距归因于个人努力和选择的差异时,底层的人如果接受了这套逻辑,便会更加拼命地试图通过个人奋斗来突破阶层。
一旦有少数幸运儿通过巨大的努力、绝佳的机遇,或是原生家庭的支持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他们便会更加笃信这种「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他们会反过来,去加强和巩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
于是,整个社会就在这种「向上爬」的渴望和「愿赌服输」的默契中,更加稳定地持续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