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吸血与养老困局:被城市化献祭的年轻人

长期以来,大部分东亚社会和越南社会喜欢几代人生活在一起,这种文化可以暂时弥补社会养老的严重缺失。但是,这仅仅是权宜之计。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推动的大城市化不仅没有解决养老问题,反而让养老变得更加严峻。

现代圈地运动

我之前曾不断提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特定逻辑和经济理论做支撑,背后都是有掌控权力和财富的精英阶层来推动的。这些社会里的既得利益阶层并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大善人,赚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土地财政并不是某个国家的发明,而是圈地运动的现代版本。

例如,一些国家先用几万块一亩的价格将农民的土地全部买下,给他们修建廉价且位置偏远的安置房,然后再以数百万一亩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实际上,开发商的钱也是银行借的,大部分都是利用各种融资加杠杆来运作。最后,由普通阶层,特别是农二代来接盘高房价。

也就是说,土地财政对于城市中产最友好,他们的赔偿要远高于农民。但是,农民的子女被赶进大城市生活,就不得不重复他们父辈的厄运,被迫接盘高房价和政府债务。

「分层」

这就是赤裸裸的阶层分化。

其背后的利益分配,是顶层精英制定规则,利用土地财政和城市化工程项目炒房地产,大捞一笔;城市中产利用高房价,获取所谓时代红利。

普通基层,尤其是小县城和农村来的年轻人,则成为最终的接盘侠。是这些普通人和他们的后代,化解了这个很明显的庞氏骗局。

然而,在房价上涨后,一些国家面临的农村及小县城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普通基层的年轻人被这场现代圈地运动赶到大城市,无法负担高房租和高房价,更不可能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生活。即便少数人能负担高房价、把父母接到身边,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也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矛盾的奇观

这样一个社会的顶层精英,本来就没有为普通基层考虑。只不过养老的问题迫在眉睫,严重的话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但是,想要让这些人放弃赚钱的事情,把精力投在公共养老医疗的建设上,更是痴人说梦。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你可以看到很常见却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方面,大城市基建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超过很多欧美国家,新城绿化可以和花园城市新加坡媲美。但另一方面,医院里依然人满为患、老人看病难,公立医院护士医生严重不足,公共养老院也严重缺乏。医疗条件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赚钱。

动辄数亿的城市绿化项目、数百亿的交通项目,背后有着大量的蛋糕可以分。而公立养老院、医院这些东西,很难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很多成本都比较透明,一些国家的既得利益阶层并不愿意为这些事情花太多精力。

所以,有些国家连最现代的交通工具、最美最奢华的广场花园都可以修建起来,但简单的公立医院和养老院却迟迟建不起来。

最后,只能呼吁普通基层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大城市一起生活。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父母养老不可能指望国家,还是得要靠普通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