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小县城人的收入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涨了,大部分体制外普通人的月收入在2000至3500元之间。
最近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在外地打工10多年的小哥发布的视频。他透露,目前深圳工厂工人的收入,以最具代表性的电子厂为例,即便算上加班费,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也只有4500元。
而这种工资水平,基本上与5年前相差无几。
停滞的最低工资
回看数据,2015年,深圳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030元/月,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8.5元/小时。
到了2021年,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2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则为20.3元。
也就是说,6年的时光,深圳最低工资仅仅涨了170元,每小时工资涨了不到2块钱。而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物价,特别是房价和房租,已经翻了数倍。
诡异的数据对比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深圳人均GDP已接近3万美元,远超发达国家人均2万美元的标准。但是,深圳的最低工资,仅仅比越南最发达城市胡志明市的最低工资(约1300元每月)多900元。
这看起来确实很让人匪夷所思。
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一种非常明显的分化状态。上百个三四线小城市、上千个小县城,加上收入更低的农村,这些地区占据了全国接近70%的人口,其经济实质上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状态。
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基本有部分达到一万美元以上,但因为过去10年的大城市化,大部分人才和资本都聚集到了30个主要的大城市。深圳,就是这些大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代表。
谁拿走了发展的红利?
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大城市的发展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财富分配方式。房地产将大部分普通人家庭的财富,集中到了少数富人手里,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与此同时,制造业依然没有实现升级,消费和服务业也无法随之升级。我们的现状,依然是给欧美人打工,而且很多低端制造业正在搬到越南。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人均GDP看起来在不断上涨,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工资并没有增长,反而是物价和房价不断上升。这样的GDP增长,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这就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三四年后,国内人均GDP超过12500美元,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国内小城市和县城大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在3000元水平,和越南城市人口的收入相差无几。